
上點眾小說APP
體驗流暢閱讀
第十一章 品茶論道
來了貴客,而且是意中人的姐姐,也就是自己的“大姨子”,張仲堅自然要好好招待,當下把李秀寧二人讓入客廳,開始煮茶待客。
馬三寶謝絕了張仲堅的邀坐,恭敬的立在李秀寧身后,至于帶來的另兩個家丁,則靜靜侍立在院中,高門世家的規(guī)矩彰顯無遺。
李秀寧怡然自得的跪坐著,打量著屋里的陳設,一切都很簡陋卻井井有條,不管是坐席案幾還是地面都干干凈凈,看起來讓人很舒服,想想這家里只有張仲堅一人,卻能保持如此干凈,這讓李秀寧對張仲堅第一印象便很好。
打量過屋內后,李秀寧又把目光放在張仲堅身上,細腰闊背,面如敷玉棱角分明,就賣相來看,可以說是英俊不凡,能力品行如何尚且不知,但從言語、應對、氣質方面來看,應該是一個思路清晰、具有獨立思考的人,遠比同齡的少年成熟的多!
而此時的張仲堅一邊燒水煮茶,一邊在緊張的思考,思考著李秀寧的來意。真的如她所說是為了答謝自己救了李綾,還是有其他目的?比如要來相看自己,亦或警告自己不要和李綾走的太近,也許自己搶了李綾簪子的事情這李秀寧已經知曉......
心中快速的思考,手卻一刻不停,泥碳爐火已經點燃,幾塊精碳扔下立刻燃起火焰,把裝滿清水的銅壺放上燒的同時準備著茶葉茶杯,整個過程行云流水動作有條不紊。
在隋唐時期,飲茶已經成為一種文化,有著嚴格的禮儀,而茶道更能體現(xiàn)一個人的修養(yǎng)。在煮茶的過程中,不管是張仲堅和李秀寧都沒有說話,一個在專心致志的燒水煮茶,一個則仔細的打量著對方。
然后李秀寧驚訝的發(fā)現(xiàn),張仲堅的煮茶和自己熟知的茶道有著很大的不同。
隋唐時的煮茶又稱烹茶或煎茶,用的是餅茶,所謂的餅茶是將采來的茶葉經蒸、搗碎、拍打成餅狀,之后再烤干保存。
煮茶時,先用竹夾將茶餅取出,放在火上炙烤,之后儲放于“紙囊”中,以保存茶香不外泄。等到餅茶冷卻之后,將其放入“碾”中磨成粉末。接著用“羅”(篩子)來篩濾茶末,篩下來的粉末盛于盒子內。煮茶時需要使用“風爐”和茶釜。先注水于茶釜內,然后放置于風爐上煮沸。
總而言之整個過程非常繁瑣,而且煮茶時還要放入姜末以及其他香料,最后煮出的茶水成湯狀,以茶碗盛了待客。這便是隋唐時的茶道,而后來倭國所謂的茶道也是從唐朝學過去的。
李秀寧發(fā)現(xiàn)張仲堅的煮茶步驟要簡單的多,用的也不是茶餅,而是針狀茶葉,放入茶碗中,沒有加鹽,也沒有加蔥姜以及其他香料,只是把燒開的水注入茶碗,整個煮茶過程便完成了,時間竟然非??旖?。
到底是粗鄙的府兵啊,虧我還以為他懂得茶道呢,李秀寧心中嘆道。看著面前的茶碗,她不知該不該掀開碗蓋去喝。
“三公子,請?!睆堉賵远似鸩柰?,向李秀寧示意。
客隨主便,到這個時候,李秀寧也不得不端起茶碗。掀開蓋著的碗蓋,便有熱氣沸騰而上,竟然有一股清香撲鼻而來,悠遠清郁,茶還未喝人已經有些醉了。
咦!李秀寧震驚了,且不管這茶好喝不好喝,單從這香氣來看著實不凡!然后她定睛看去,便看到茶碗內,茶湯碧綠,茶葉根根豎立懸浮于茶湯中,如槍如矛一樣,竟然格外好看。
試探著喝了一口,滾燙的茶水在口中浸著,甘、鮮、淳、正,竟然是前所未有的滋味,是如此的美妙。
“這是什么茶?”茶水入肚,李秀寧的矜持一掃而空,急不可耐的問道。
“這茶采自洞庭湖青螺島,先師給它取名君山銀針,是先師拜托荊湖的行商不遠千里捎來,全由芽頭制成,茶身遍布白毫,大小長短均勻,形狀如同銀針,經過先師獨門秘法炒制而成。
先師曾言,茶生于高寒之地,受風吹日曬,嘗盡世間艱辛,然后在最美好的時刻被采擇下來,經歷了炒砸碾磨之酷刑,再以開水沖泡之,方能展現(xiàn)其絕美的滋味。
喝茶本就應該品其滋味,感受其被風吹日曬之意境,而俗人飲茶卻把茶葉和鹽姜香料等物摻和一起烹煮,使得完全失去了茶之本味,如此喝茶不如不喝。此飲茶方式為先師所獨創(chuàng),與大隋之茶道全然不同。”張仲堅笑吟吟的介紹著,以解李秀寧心中之疑惑。
李秀寧沉默了片刻,贊道:“尊師真乃高人也!”
自己引以為常的喝茶方式被說成俗,自己被說成一個俗人,偏偏卻無法反駁,這一刻,李秀寧出身高門世家的心理優(yōu)勢蕩然無存。
但李秀寧畢竟是李秀寧,乃是巾幗不讓須眉的女中豪杰,又豈會如此認輸?
茶道比不過張仲堅,她決定換個角度。
“張兄對茶道的理解,在下自愧不如。卻不知張兄對眼下天下局勢如何看?”李秀寧單刀直入問道,現(xiàn)在的她對張仲堅再不敢小覷。
“現(xiàn)在的天下局勢嗎,”張仲堅沉默了一下,方道:“可以用九個字來形容:隋失其鹿,天下共逐之?!?/p>
這話說的如此大膽,便是李秀寧也禁不住駭然變色:“張兄慎言!”說著忍不住目光看向外面。
張仲堅淡淡道:“沒什么大不了的,這已經是天下皆知的事實,我相信三公子也不會去向大隋朝廷告發(fā)我。”
“能否請張兄說的更詳細一些。”李秀寧沉默了下,繼續(xù)問道。
“以三公子的家世,天下的情形知道的肯定比在下多得多,關東出現(xiàn)的諸多反賊三公子肯定知道,不用在下贅言。
在下想說是局勢如此之壞,其根源便在當今天子。他不恤民力修東都、修宮室、修運河,使得天下百姓疲憊不堪。而后又三征高麗,動用百萬軍隊、幾百萬民夫,民力幾乎耗盡,無數(shù)府兵百姓死在征遼的途中,以至于亂民四起。
若是天子知錯能改,坐鎮(zhèn)朝中撫恤天下的話,局勢未嘗不能挽回。然而天子卻只顧自己享受,遠赴江都,拋棄兩都、-拋棄大隋的根基關中,置千萬百姓于不顧,等于是自棄江山。既然連天子都不管自己的江山,天下又豈不群雄四起,逐鹿問鼎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