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上點眾小說APP
體驗流暢閱讀
第4章
說起“王與馬、共天下”,就必須說到士族,而士族,又與“世家”緊密相連。
出生在羅馬,與“出生是騾馬”肯定不同。
有人說,士族一般都是豪強大地主。這種定性,是“局部的真理”。其實,魏晉時期衡量士族最重要的一條,是“累世業(yè)儒”,就是家族世世代代盛產(chǎn)知識分子,當(dāng)官也一般都是文職,而且名望都很高。一旦你帶過兵打過仗,真還就不太好意思跟別人打招呼,甚至?xí)蔀橐惠呑印纵呑拥摹拔埸c”。
有這樣一個比較經(jīng)典的故事:帝(晉武帝司馬炎)嘗與之(貴嬪胡芳)摴蒱,爭矢,遂傷上指。帝怒曰:“此固將種也!”芳對曰:“北伐公孫,西距諸葛,非將種而何?”帝甚有慚色。
胡芳是曹魏車騎將軍胡遵的孫女,西晉鎮(zhèn)軍大將軍胡奮的女兒,算是武將世家女。司馬炎在與胡玩游戲的時候傷了手,一生氣,說胡是武將后代,一貫的逞強好勝、蠻不講理。胡反唇相譏:“你爺爺司馬懿北伐公孫淵,西距諸葛亮,你不也是將種嗎?”這句話打通關(guān)節(jié)就是“說別人干嘛,你們家血統(tǒng)里也有類似的因子?!?/p>
貴為皇帝的司馬炎,慚愧地低下了頭。吃了癟,不僅沒有惱羞成怒,反而羞愧難當(dāng),無地自容,對一個皇帝來說,不容易啊。
也由此可見,當(dāng)時社會,“重文輕武”。這與統(tǒng)治階級掌握受教育權(quán)密切相關(guān)。
從漢武帝時“罷黜百家,獨尊儒術(shù)”以來,有條件的知識分子們開始皓首窮經(jīng),以謀晉身之階。他們重視名望氣節(jié)、學(xué)識才能,希望“名震天下”。一旦成為名士,功名利祿會接踵而至。所以,想出人頭地的,都努力學(xué)習(xí),交接朋黨,沽名釣譽。
當(dāng)然,真正志向高潔的,不在此例。
天下熙熙皆為利來,天下攘攘皆為利往。有了“名”,利不旋踵。
“朝為田舍郎,暮登天子堂”,在那個時期,不是虛言?,槴e王家的王祥,就是六十多歲當(dāng)官,沒過幾年,就做到了太尉。
瑯琊王家,累世業(yè)儒,從王祥的六世祖王吉開始,就有了“尚文”的家風(fēng)。
王吉字子陽,年少好學(xué),舉孝廉,入朝為官,做過五經(jīng)博士。王吉開創(chuàng)了《韓詩》王氏學(xué),在《論語》研究上也卓有成效,漢書說他“兼通五經(jīng)”,是西漢著名的經(jīng)學(xué)家。
王吉為官時,家住長安。鄰家棗樹枝探入其院,王吉的妻子隨意摘了幾枚。王吉知道后,便將妻子趕走。鄰家聽說后,執(zhí)意要把棗樹砍掉。后幾經(jīng)周折,王吉才將妻子招回。
因此當(dāng)時流傳著“東家有樹,王陽婦去,東家棗完,去婦復(fù)還”的佳話。
講究品德到了極其偏執(zhí)的地步,讓人都懷疑真?zhèn)瘟恕?/p>
王吉之子王駿做過御史大夫,位列三公。王駿之子王崇官至大司空,封扶平侯。
——經(jīng)過王吉祖孫三代人的努力,瑯琊王氏的家族地位開始上升,到西漢晚期,瑯琊王氏已經(jīng)成為上層世族。
王崇之子王遵在東漢時做過太中大夫。王遵之子王音,生了四個兒子——王誼、王浚、王典、王融。王融生有二子,長子王祥,次子王覽。
王祥、王覽的從祖兄弟王雄有兩個兒子,這兩個兒子,分別生了有“竹林七賢”之一的王戎和玄學(xué)領(lǐng)袖王衍,這兩位也都位列三公,都做過司徒。再加上位列太保的王祥,瑯琊王家,已經(jīng)不得了了。
文化傳承,是瑯玡王氏的“累世之美”,也是其成為高級士族的必備條件。
宋鄧名世《古今姓氏書辯證》曰:“瑯琊王氏自漢諫議大夫王吉以下,更魏晉南北朝,一家正傳六十二人,三公令仆五十余人,侍中八十人,吏部尚書二十五人。”歷代史家一再稱述瑯琊王氏“簪纓不替”,“冠冕不替”,“世祿不替”,這與其家族風(fēng)尚不無關(guān)系。